我国的城市规划法规体系主要由《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实施性行政法规》、《地方城市规划法规》、《城市规划行政规章》、《相关的法律法规》、《城市规划技术标准与技术规范》、《城市规划文本》等组成。(1)城市规划法 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这是国家法律。
城市规划法律法规体系的构成可以有以下两种划分方式:①根据法律法规的内容与城市规划本身的相关性进行划分,一般可以分为主干法及其从属法、专项法和相关法。
城市规划法律体系包括基本法律(主干法)及其配套法规(从属法规)。我国还分为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的规划法律体系。我国的法律制度体系由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构成。城市规划的基本法律是由国家立法机构颁布的法律和地方立法机构颁布的地方性法规构成。
1、高架路的桥面最小纵坡不应小于0.5%,困难情况下不应小于0.3%,并需确保排水措施得当。 非机动车道最大纵坡不宜大于2.5%,困难情况下不应大于3.5%,并需限制坡长,遵守相关规定。1 特大桥、大桥、中桥的桥面纵坡不宜大于4.0%,桥头引道纵坡不宜大于5.0%。
2、积雪或冰冻地区的快速路最大纵坡不应大于3.5%,其他等级道路最大纵坡不应大于6.0%。5 海拔3000m以上高原地区城市道路的最大纵坡一般值可减小1.0%,当最大纵坡折减后小于4.0%时,仍可采用4.0%。
3、最小纵坡:各级公路在特殊情况下容许使用的最小坡度值。最小纵坡适用条件:横向排水不畅路段:路堑、桥梁、隧道、设超高的平曲线、路肩设截水墙等。最小纵坡值:0.3%,一般情况下0.5%为宜。
4、城市道路最小纵坡是各级公路在特殊情况下容许使用的最小坡度值。为保证排水要求,防止积水渗入路基而影响其稳定性,均应设置不小于0.3%的纵坡,一般情况下以不小于0.5%为宜。
5、法律分析:不同类型的公路在设计中对最大纵坡及最小纵坡的规定有所不同。最大纵坡值:城市道路的最大纵坡约相当于公路按设计车速计的最大纵坡减少1%。
6、最大纵坡(根据汽车动力、自然条件等考虑,主要依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公路等级。)高原纵坡折减(考虑汽车高海拔爬坡性能,主要依据《路线设计规范》。)最小纵坡(主要是为保证路基、路面排水。)坡长限制(最小坡长、最大坡长,主要依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城规》。
行车道:供车辆行驶的部分,设计时需考虑车道宽度和数量。 中间带:在多车道公路中,用于分隔对向交通流的区域,可能包括绿化带、分隔岛等。 路肩:位于行车道外侧,供紧急情况下车辆临时停车或超车使用。 碎落台:在路肩外侧,用于防止水土流失和增加道路稳定性。
道路横断面的基本组成有行车道、中间带、路肩、碎落台、填方边坡、挖方边坡、边沟、排水沟、护坡道及防护工程,还有安全设施、绿化。高等级公路还有减速道、爬坡道,错车道、紧急停车道等。根据道路级别、地质地形等设计路面结构。道路横断面是由横断面设计线和地面线所构成的。
垂直于道路中心线方向的断面。公路与城市道路横断面的组成有所不同。公路横断面的主要组成有:车行道(路面)、路肩、边沟、边坡、绿化带、分隔带、挡土墙等;城市道路横断面的组成有:车行道(路面)、人行道、路缘石、绿化带、分隔带等。在高路堤和深路堑的路段,还包括挡土墙。
公路横断面通常包括车行道、路肩、边沟、边坡、绿化带、分隔带以及挡土墙等组成部分。相比之下,城市道路横断面则主要由车行道、人行道、路缘石、绿化带和分隔带构成。在特定地形条件下,如高路堤或深路堑路段,城市道路横断面可能还需考虑挡土墙的设计。
城市道路也是有路肩的,城市道路设计规范第4.7.1条 采取边沟排水的道路应在路面外侧设路肩。路肩分为硬路肩(包括路缘带)及保护性路肩。
1、城市交通发展远景和目标的确立。通过分析城市的经济增长模式,结合未来的土地利用计划,预测未来的人口、住宅和就业的增长,从而预测未来的交通量并确定主要的交通增长廊道;提出未来城市交通发展的方向以及所要达到的目标。
2、确定道路几何设计要素 在道路设计中,首先要确定道路的几何形状和尺寸。这包括道路的走向、宽度、曲线半径等参数。这些要素要根据道路的功能、交通流量、车速等因素进行设计,以确保道路的安全、顺畅和高效运行。进行道路横断面设计 道路横断面设计是道路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坡度是线路纵断面设计的关键要素之一,它影响着铁路的爬坡能力和乘客的舒适度。合理的坡度设计可以确保列车安全有效地爬坡,同时减少对乘客的不适。
整合原则,经济原则,安全原则。计发程序和国家和地方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1)要正确处理好城市局部建设和整体发展的辩证关系。
城市设计原则着重于优化区域和地盘层面的空气流通,以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在地盘层面,首先,地盘布局应避免单向设计和墙壁型布局,以促进空气自然流动。其次,通风廊和风道的设置至关重要,特别是在高密度城市,应沿着盛行风的方向规划,以便驱散热量、废气和微尘。
【答案】:生态城市设计要遵循以下四条原则:自然生态的保护原则:自然生态是整个城市生态的基础,因此要优先考虑,最大限度地进行保护。生态城市设计的焦点就是要把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控制在环境承载力之内。
首先,设计应从人的视角出发,注重生活体验与感受,避免追求形式而忽视实用性。其次,应重视城市设计中被程式化的内容,避免满足于表面的美观而忽视深入探讨。在大尺度总平面图的设计上,应追求简约而不简单的设计手法,以提升空间的实用性和舒适性。
城市设计应以人的需求为中心,构建自由、平等、公正和稳定的社会环境。这不仅包括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还要考虑精神和可持续发展需求,以及人类自身的发展需求。 复合生态和谐原则:生态城市设计需要综合考虑自然、经济和社会三个子系统,并将它们视为一个整体,确保各部分之间的和谐比例和最高整体效益。
地盘布局地盘的划分应避免既长且直的形状,否则很可能会造成单方向设计及墙壁型的楼宇布局,不利空气流通。